「來」和「去」的信仰

不少基督徒沒有恆常穩定的靈修和讀經生活,因為做不做好像也沒有太大分別和後果;不少基督徒覺得上教會可有可無,因為上不上好像又沒有什麼影響。耶穌怎樣呼召門徒?祂對彼得和安得烈說:「來,跟從我!」(太四19),對馬太說:「你跟從我來。」(太九9),又對腓力說:「來,跟從我吧!」(約一43)。我們每天祈禱、靈修、讀經;每週崇拜和團契;每月領聖餐;定期退修等,都是來到主跟前,親近祂、明白祂和尋求祂。枝子不能脫離葡萄樹,我們離了主耶穌,就不能做甚麽有屬靈意義的事情。我們的信仰離不開「來,跟從耶穌」這一生的操練。

信主後,認真的基督徒會上教會、參加崇拜和團契、定期奉獻,成為標準教友。熱心一點的教友還會上主日學,並且在教會覓得事奉的崗位。作一名教友是應該的,是好的,但仍然不夠。耶穌基督要求的,不是只作教友的基督徒,祂要我們作跟從祂的門徒。門徒是學生、追隨者的意思,即是我們要學效主耶穌的榜樣,跟隨祂的腳踪,祂要我們成為怎樣的人,我們就努力成為怎樣的人,祂要我們做甚麼事,我們就竭力做甚麼事,這就是捨己,即是我們願意放下自我作主作王,反而邀請耶穌基督作我們生命的主,掌管我們的一生。在教會內,我們有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支援,常常感到溫暖,這只是門徒生活的一部份而已。基督的門徒必須有為主受苦的心志,因為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(帖前三3)。若我們倚靠著得勝的主,苦難只會令我們更有信心、更有忍耐、更有盼望、更有平安。我們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。

主耶穌更差遣我們「去,使萬民作主的門徒」(太廿八19)。這個「去」帶有命令意味,我們須抱着謙卑、順服和捨己的心志走出去,建立人成為主的門徒。信仰從來不是個人的事,乃是群體的事情,我們有責任參與建構一個屬乎主的群體。我們的信仰離不開「去,使萬民作主的門徒」這一生的使命。

您的信仰是否如此的「來」和「去」?還是來來去去都是如此?如此「來」和「去」要付出代價,但不如此「來」和「去」的要付出更沉重的代價。讓我們為主的榮耀,用主的方法去做主的事情,必有主的恩典伴隨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18年8月6日

意外

人生總充滿大大小小的意外(指意料之外的負面遭遇),令人措手不及。趁暑假一家往日本旅行,原定上週三回港,豈料遇上颱風「珊珊」吹襲,航班取消,我一家滯留東京。氣象廳預測「珊珊」由東南方直襲東京一帶,當局呼籲東京附近10萬居民要疏散,週三至週四影響最大,至少二百多班航機取消。我心中盤算,看來最快要週五才能回港,這樣對我和太太的事奉有實際的影響。於是我在週三中午請求銀行團契的弟兄姊妹為我一家代禱,之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,「珊珊」在週三晚開始差不多90度轉向,與東京、千葉一帶擦身而過。結果我一家在週四晚已平安返港。雖然滯留異地,外面亦風大雨大,但我們內心還是很平安的,相信神在掌管。

上週五上班,同工們因放假或其它原因,上午只有我在辦公室。恰巧前一晚借給外來團體使用,大門密碼更改了,我進辦公室時也要看看同工透過whatsapp通知我的新密碼。工作不久,要上厠所,手機留在辦公桌上,回來時卻有門入不得,因忘記了新密碼。想找同工或團契職員,他們所有電話都儲存在手機之中。我想莫非要呆等整個上午!我心中計算,整個四位密碼我記得第一個數字,其實按一千次之內必中,所費時間不用一小時。結果試了一會就可「破」門而入。這是極小的意外,但心中仍滿有平安,相信神在掌管。

人生有時會遇上較大的意外,好像早前泰國一隊少年足球隊被困洞穴17日,上週六一名年輕孕婦在催生過程中死亡,今早台灣新北市一所醫院發生火警釀成九死多人重傷,意外令人措手不及和大受打擊。病患(有時是絶症)、受傷(有時引致永久傷殘)、失業(有時是突發裁員)、失戀、失去財富等等,都可以是令人重創的意外。身外漫天風雨,天色一片灰暗,我們控制不了,其實也毋須控制,我們只要保守我們的心,信靠掌管一切的神,內心就可以享受無比的平安。

有一次耶穌和門徒渡加利利海,忽然狂風大作,他們幾乎要喪命。門徒恐懼和驚慌,也埋怨耶穌不管。耶穌和門徒同坐一條船,也面對身外同一風浪,但內心卻截然不同。耶穌對門徒說:「為什麽膽怯,你們還沒有信心嗎?」(可四40)面對意外,對主耶穌有信心的人能享那份出人意外的平安,身外的風浪也不能淹蓋心內的平安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18年8月13日

拒絶膚淺

早前應邀在一個營會分享信息,該營會的主題是「拒絶膚淺,成就完全」,這令我想起美國神學家傅士德(Richard Foster)多年前(1978)的名著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(中譯《屬靈操練禮讚》)第一章的第一句:Superficiality is the curse of our age(膚淺是我們的世代的咒詛)。三十多年之後,英國著名神學家司托德(John Stott)在其封筆遺作The Radical Disciple:Some Neglected Aspects of Our Calling(中譯《世界在等待的門徒》)中也提到「膚淺的門徒四處可見」。時至今日,距傅士德的暮鼓晨鐘已四十年,我們這一代仍是膚淺的信徒嗎?

何謂膚淺的信徒?在牧會的經歷中,我發現其中一種典型的膚淺型態是:基督信仰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,甚至只是一小部份,並非我生命的所有。在不少信徒的生命中,信仰流於學業、工作、家庭、娛樂……以外的附加品,成為週末的宗教活動而已。受洗加入一所地方教會成為教友、出席崇拜與團契、定期奉獻,算是盡了信徒本份,在職場與家庭仍是一個「老我」,生命根本沒有改變,或生命沒有根本的改變,這是典型的膚淺信徒。保羅說:「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。」(加二20),要進到成熟的地步,我們要將信仰(faith)提升至生命的核心,以基督為我們生命的中心,戴上信仰的眼鏡看萬事萬物,以真理管治我們的生命,包括我們的學業、工作、家庭、嗜好、健康、用錢、人生目標等等,好像保羅的心志:「這就是我所切慕、所盼望的:沒有一事能使我羞愧,反倒凡事坦然無懼,無論是生是死,總要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。」(腓一20)

如何拒絶膚淺、長大成熟?彼得教導我們「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,像初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,好使你們藉着它成長,以致得救。」(彼前二2),司托德也鼓勵我們要認識基督,他說「認識聖經即認識基督」。膚淺的信徒會隨波逐流,在現今物質主義(materialism)、多元主義(pluralism)和自我中心主義(egocentrism)橫流的世代中看不見主的腳踪。紮根聖言才能拒絶膚淺,您願意拒絶作一個膚淺的信徒嗎?

 

陳啟興牧師
2018年8月20日

終結得好

香港「欄后」呂麗瑤在本屆亞運以個人最佳時間奪得女子一百米欄的銅牌,更為香港帶來64年來首面亞運個人田徑奬牌。去年底呂麗瑤響應「#MeToo」運動透露自己曾遭教練性侵,現在能走出陰霾,在體壇發光,實在可喜可賀。「#MeToo」運動源於美國女權運動者塔拉納‧伯克(Tarana Burke)於2006年推動的反性侵運動,伯克期望以同理心回應受害者,因此率先使用「Me too」一詞。「#MeToo」運動於去年大爆發,荷里活巨擘哈維‧温斯坦(Harvey Weinstein)被揭發性侵多名女星,不少女星紛紛挺身指證曾被不同男性侵犯的經歷,澳洲作家Benjamin Law(香港華僑)提出男性以「#HowIWillChange」來回應。

性侵不僅普遍存在於娛樂圈,在運動界、政界、商界、教育界甚至宗教界都存在。在某些行業,信任的關係特別重要,如運動員信任教練、學生信任老師、教友信任牧者,令道德敗壞者容易有機可乘;又或在某些行業上司下屬的權力差異極大,如在政界、商界、娛樂界等,下屬受侵犯也只好啞忍。作為牧者,我特別關注宗教界的性侵事件。天主教神職人員屢屢捲入性侵醜聞,教宗方濟各昨天在訪問愛爾蘭的行程中只能道歉,卻無具體對策。基督教又怎樣?舉世知名的美國柳樹溪社區教會(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)創辦人兼主任牧師比爾‧海波斯(Bill Hybels)被指與女下屬和教友有不恰當的關係,結果海波斯於今年四月提早半年離職,其左右手兼繼任者在本月初也相繼跳船。我閱讀海波斯的著作,我的社關理念某程度也是被他啟發,我講道也多次引用他作為例子,他的下台實在令我萬分唏噓。香港的基督教會又怎樣?三個多月前,博愛潮語浸信會東頭堂得悉時任堂主任倪立賢牧師涉及性騷擾,很快就將倪牧師解僱,之後一名女教友在網上撰文才將事件曝光。倪立賢的按牧禮由銀行團契已故顧問張慕皚牧師主禮,由我讀神學時班主任楊慶球牧師訓勉,倪牧師也是我的中神校友,看到他的牧職走到如此田地也令我感慨良多。

我無意挖人瘡疤,只想警惕自己。牧者可以很「風光」,由傳道至按牧,取得博士學位,甚至成為堂主任,著書立說,四出講道,受人敬重。牧者也可以很「骯髒」,被錢、權、色迷惑,失去蒙召的初衷,追求世界的慾念勝於作主忠心的門徒。作為信徒也好,作為牧者也好,我常提醒自己不要「衰收尾」,在成聖之路上要終結得好才敢見主面。不求「風光」,拒絶「骯髒」,互勉!

 

陳啟興牧師
2018年8月2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