盼望

「盼望」是聖經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。沒有盼望的人生,就像一個人想歸家,卻不知家在何處,終日在街上遊遊蕩蕩,沒有目的,沒有方向,始終有家歸不得。沒有盼望的人生就是沒有目的與方向的人生,在人生路途上流離浪蕩,這是十分可悲的。因此,我們要活出有盼望的人生。究竟「盼望」是什麼?

「盼望」(hope)是有根有基的期望,而非一廂情願的願望(wish)。盼望的根基是信實守約的神(弗一17-18),是復活了的耶穌基督(林前十五19-20),也是祂所啟示的聖經真理(詩一一九43)。願望出自個人慾望,基礎薄弱,帶給人的往往只是無盡的失望。

「盼望」是推動力和方向。從神而來的盼望指出人生的真正意義、目標和方向,使我們知道我們之所是(who we are),我們之所有(what we have)和我們之所作(what we do)。這種盼望培植我們的信心和忍耐,驅使我們朝向一個積極而豐盛的人生。亞伯拉罕在毫無希望的時候,仍存着盼望來相信神必使他有後裔,終成多國之父(羅四18)。

「盼望」是應許。從人或者環境因素而來的盼望,只是一種可能性(possibility),從神而來的盼望則是應許(promise)。我盼望我的兒子們能孝敬父母,這只是一種可能性,誰也不能確保他們長大後會孝敬父母。「可能性」不能給人完全的保障、穩妥和安全感。但神的應許必會實現,所以從神而來的盼望才能帶給人真實和終極的安全感。我們必須在神的應許中找到盼望,亞伯拉罕就是極佳的榜樣(來六13-19)。

我們要活出有盼望的豐盛人生,唯一的途徑是歸回上帝,不單是頭腦上的接受,乃是將整個人生當作活祭獻給神,我們才會體驗到有盼望的人生那種平安、喜樂和穩妥。

在疫情肆虐期間,我們的盼望不在乎政策、藥物、口罩或消毒物品等,我們固然要盡當盡的本份,但我們的盼望只在乎愛我們的主。信靠主的,不必恐慌,只有平安。神說:「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,不是降災禍的意念,要叫你們未後有指望。」(耶廿九11)。願您們在主裏平安!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2月3日

大佬與僕人

我以前在朋輩中有一個綽號,叫做「大佬 Paul」。我有一位神學院裏的同班同學,畢業後我們加入同一所教會事奉,有一次在同工會中,他叫了我一聲「大佬 Paul」,我馬上回應一句:「我冇做大佬好耐啦!」真的,我不想再有這外號。在教會做大佬-領袖,不是自封,不是別人往你臉上貼金,也不是因為你是傳道牧者;在教會作領袖,就是要作眾人的僕人。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,就要作你們的用人;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,就要作眾人的僕人。」(可十43-44)我不想背負「大佬」這外號,不是我怕作僕人,而是實在有愧於這稱呼,因為我的服侍與聖經的標準實在大有距離。聖經怎麼說?

聖經教導我們作僕人的三個主要原則:第一、竭力事奉(林前十五58)。我們在教會不應游手好閒,一味接受別人的服侍而不去服侍別人。只要有事奉的心志,一定可以找到服侍的機會、角色或崗位。縱然工作或家庭事務繁忙,但只要仰望神和心志堅,釐定好清晰目標和優先次序,加上有紀律和自制的生活,我們在教會不難實踐竭力的事奉。第二、甘心捨己(林前九19)。服事別人須有犧牲捨己的精神,以他人為中心,而且這是甘心的捨己,不是牧者吩咐人情難卻,更不是為勢所迫無可奈何。事奉好像金錢奉獻,不要作難和勉強,事奉得甘心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悅的。第三、全然為主(加二20、西三23)。我們的事奉,有時可能另有目的,攙雜了一些不純正的動機,例如為自己的利益或名聲,又或是為爭取別人的認同或讚賞。事奉是為主而作,向主交賬,最終亦是由主來評價成敗得失。這三個原則,耶穌和保羅是我們極佳的典範和極大的激勵,我一生都在學習和操練。

我不想做人眼中的大佬,只想作神眼中的僕人,讓神帶領我在教會內外好好地去服侍別人,於願足矣!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2月10日

恐慌與平安

近日很多名人訪港。上月底非洲樂壇天后姆漢・費兒(Mohan Faye)旋風式襲港,每天新聞、媒體都大幅報導其消息,其一舉一動引起市民莫大關注與緊張。隨後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的弟弟朴槿罩來港,街頭巷尾都有人在談論他,甚至有長者為了他通宵排隊,因為實在一罩難求。後來日本女首富邊渡友次子訪港,大受歡迎,市民常把她的名字掛在嘴邊,一有消息,「瘋湧」搶購,買到了就平安,買不到感恐慌。疫情肆虐,要謹慎應付,但疫情帶來的恐慌可能更具殺傷力,摧毁人心,奪去平安,要更小心面對。不少人恐慌性地搶購或囤積物資,使真正有需要的人缺乏,其實是不必要的。

「Covid-19」由中國蔓延至世界各地,成為國際議題。關於疫情的消息在公共空間廣泛傳播,甚至謠傳、未經證實的信息較疫症傳播更快,引來極大恐慌,謠言須止於智者。每天花大量時間接觸有關資訊,倒不如每天抽時間安靜在主前,祈禱讀經,靜中得力(賽四十30-31)。「Covid-19」不及Col 1:19:「因為神喜歡使一切的豐盛在他(耶穌基督)裏面居住」,在主裏可享豐盛、平安和喜樂。接觸到的資訊,要辨別真偽,若不肯定,寧可不傳,以免散播虛謊和不安。英國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的學者最近發表研究報告,指「假消息的出現只會令疫情爆發得更糟糕」,又指「致力阻止人們在媒體上分享假新聞、錯誤資訊和有害的忠告,可挽救生命。」其實,即使是真確消息,若只帶來恐慌,又何必傳開呢?

我們不要傳遞恐慌,反要散播平安,真平安只能在主裏經歷。有沒有封關,有多少口罩,是否遠離確診者,甚至自己是否染病,都不能帶來真平安。耶和華降瘟疫於埃及地,為要拯救祂的子民;耶穌在地上所施行的神蹟約六成是涉及治病療傷的,祂關心我們的身體。因此,若我們的信心與盼望單單聚焦於主耶穌基督,我們就能經歷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。在這段期間,大部份活動、聚會暫停,我們多了安靜時間,神說:「你們要休息,要知道我是神!」(詩四十六10),讓我們多安靜親近神,靜中得力,「疫」境自強!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2月17日

逆境自卑

昨天崇拜後,與一傳道人閒聊,他表示過去大半年,香港先經歷修例風波的衝擊,再受新型冠狀病毒蹂躪,不勝唏噓。是的,修例事件引起軒然大波,嚴重撕裂社會,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疫症爆發,衝擊百業,人心惶惶,負面後遺症逐漸浮現。無可否認,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的逆境之中。作為身處香港的信徒,如何面對?

初代教會遭受逼迫,從耶路撒冷四散,流居各處,遭受各種試煉,雅各鼓勵信徒,逆境是用來考驗信心,以致信徒能生忍耐、成熟完全(雅一2-4)。保羅也勉勵身處外邦的信徒,在患難中要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,逆境帶來不至於落空的盼望(羅五3-5)。公元四世紀初,教會長老亞流(Arius)提出聖子是被造的異端說法,形成亞流主義(Arianism),正統教會於325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(Council of Nicaea),後發表尼西亞信經(Nicene Creed),奠下三一論的堅實基礎。沒有異端,何來正統?逆境往往能成就美事,只要逆境自強。

逆境自強本無可厚非,只是若過於側重「自強」,靠自己戰勝逆境,倚靠神的心就薄弱了。逆境自強之先,必須逆境自卑。若遇逆境,神說:「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,若是謙卑自己,禱告,尋求我的面,轉離他們的惡行,我必從天上垂聽,赦免他們的罪,醫治他們的地。」(代下七14),在逆境中首要不是找出解決困境的方法,而是謙卑自己、尋求主面。尼希米聽到同胞遭大難,受凌辱,故鄉耶路撒冷城牆被拆,城門被焚,他貴為波斯高官,卻不是馬上派員救援,而是禁食禱告、認罪悔改、尋求主恩(尼一2-11)。

最近有肢體問我是黃是藍,我回應:「我不以顏色區分自己」。有一次參與崇拜,一肢體以講員表達政見憤而中途離場。教會已被撕裂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,一聲咳嗽會令人側目,甚至令人「彈開」。人心惶惶,平安不再。香港正面對逆境,看來這逆境仍會持續。我們先要學習逆境自卑,尋求神的面,以神的方法,成就神的旨意,為了神得榮耀,這就是曙光了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2月2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