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「風」破浪

  《人生滿希望》(中島美雪作曲,鄭國江填詞,徐小鳳主唱,1978年)這首歌開首幾句是:「看夕陽,意茫茫,人生滿風浪,……」真的,人生充滿風浪,人生的風浪可以是經濟壓力、名譽受損、婚姻問題、親人離世、人際衝突、罹患重病,甚至從高位退下突然失去權力那種空虛,都可以是不容易捱過的風浪。

  甚麼是人生的倚靠呢?《天才白痴錢錢錢》(許冠傑作曲、填詞、主唱,1975年)一語道破:「成日要錢多,乾水乜都喎,……」在資本主義社會,很多人視金錢為最大的倚靠。另外也有人視名聲、愛情、家庭、朋友、健康、權力等為倚靠。倚靠金錢,經濟壓力成為風浪;倚靠名聲,名譽受損成為風浪;倚靠愛情,戀愛和婚姻問題成為風浪;倚靠健康和權力,誰能長保這些呢?原來人生所倚靠的,就是引起人生風浪的,是靠不住的。

  我喜歡另一首歌《乘風破浪》(顧嘉煇作曲,盧國沾填詞,楊詩蒂主唱,1975年)的歌名,要衝破人生巨浪,是靠風。「風」這字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有另一個意思,解「靈」,很多時是指聖靈。乘「風」破浪,倚靠聖靈就能衝破人生巨浪,沒有別的倚靠,唯靠聖靈。

  有一次,耶穌吩咐門徒晚上渡加利利海。(參可四35-41)忽然狂風大作,海水灌滿了船,門徒面對實質的風浪,更面對人生的風浪 — 快沒命了。耶穌斥責那風,風和海就大大平靜了。耶穌問門徒:「為甚麼膽怯?你們還沒有信心嗎?」(可四40)從門徒這次死裏逃生的經歷,我們學到兩個功課:第一、必須與耶穌同坐一條船;第二、必須對耶穌有信心。在三位一體的觀念下,對耶穌有信心就是倚靠聖靈。人生遇風浪在所難免,不要倚靠那些不可倚靠的,要常存信心倚靠大能的聖靈,必能乘「風」破浪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11月7日

隨主所欲

  近來和同輩肢體相聚,多了談「退休」這課題。不少人有這樣的想法,退休之後的理想生活是這樣的:住房按揭已供完、有一筆可觀的退休金或積蓄、兒女已讀大學或已「出身」、自己仍很健康、……。這些條件確保不用憂柴憂米,不用再承受工作的壓力,最重要的是自己想做甚麼便做甚麼,想去哪裏旅行都可以,想學甚麼都可以,想何時起牀都可以,無憂無慮,自由自在。這種想法很吸引,尤其對中產人士而言,勞碌大半生換來二、三十年的清福,實在是無可厚非。因此有些中產人士選擇提早退休,過其優哉悠哉的生活。即使是基督徒,這種想法也很普遍,過隨心所欲的生活實在難以抗拒。

  然而,當我想深一層,作為基督徒,在決志信主的一刻,我已決定與「隨心所欲」割蓆了。我們相信耶穌基督,包含了將生命的主權交付予祂,乃隨主所欲,保羅說:「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。」(加二20上)主耶穌在世時也說:「不是照我所願的,而是照你(父神)所願的。」(可十四36)所以,我們退休後的生活與退休前的是一樣的,都不是由我們自主掌控,乃是由神主宰的。這絕不容易做到,但保羅鼓勵我們:「我如今在肉身活著,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;他是愛我,為我捨己。」(加二20下)耶穌基督捨己犠牲的愛呼喚和激勵我們,亦賜我們力量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祂。

  信仰之路切忌虎頭蛇尾,我們要竭力使之終結得好。我認為,退休生活不一定要無憂無慮、自由自在,過度安舒不會令人抓緊神,退休後反而更要定睛跟著神,操練善用時間、恩賜和資源,隨主所欲,為主所用,這樣不但可享平安、喜樂和豐盛的生命,也可以安心交賬了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11月14日

再思禱告

  香港不少教會最少人參與的活動,祈禱會肯定是其中之一。數百人參與崇拜,崇拜前的祈禱會參加者寥寥可數。究其原因,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與香港人的「即食」文化有關。我們期望我們的付出很快會見到果效,有即時回報。教會有不少事工都可以看到即時果效,迎新事工帶來了多少位新朋友,佈道會有多少人決志,賑災特別奉獻籌了多少錢,但祈禱很多時未必見到即時果效,我們需要耐性仰望神出手。或許更重要的是,祈禱並非一味要求神滿足我們的祈求,把神當作「黃大仙」或阿拉丁神燈的燈神,祈禱是表達我們對神的信任和倚靠,亦在尋求的過程中明白神的旨意,並願意跟從。祈禱是尋求神的旨意成就(your will be done),不是自己的心意成就(not my will be done)。即使我們多麼強烈希望自己的心意成就,如重病得醫治、破裂的關係能復和、工作困難能消除等等,我們要緊記,神的旨意對我們是最好的,神的旨意成就一定好過我們的心意成就。

  既然禱告是尋求神的旨意成就,我們的禱告就不能偏離聖經真理了。禱告與聖經真理二者並存,缺一不可。主耶穌教導我們:「你們若常在我裏面,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,凡你們想要的,祈求,就給你們成全。」(約十五7)這裏好像說凡我們想要並向神祈求的,就必得著,但要留意,還有一個條件:神的話常在我們裏面。我們若有神的話語,我們的禱告會常常與神的旨意一致,我們就在祈禱中經歷神的旨意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,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經歷。

  不少弟兄姊妹很追求學習聖經,卻在禱告上似乎不太熱切,為什麼有這樣的落差?這需要我們自省,並在禱告中尋求神的幫助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11月21日

神在失去中的同在

  芬妮.克羅斯比(Fanny Crosby,1820-1915)是著名的美國失明詩人。芬妮出生數週後就雙目失明,不能進普通學校讀書,盲人學校離她住處很遠,而且學費昂貴,她家境貧窮,實負擔不起。芬妮自小已是虔誠的基督徒,靠著主的恩典,她一生寫了超過8,000首讚美詩,包括<安穩在耶穌手中>、<更親近恩主>等,激勵了無數信徒。

  筆名「杏林子」的劉俠(1942-2003)是著名的台灣作家。杏林子在12歲時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,病發時手腳腫痛,極為痛楚。這病令杏林子行動不便,要以輪椅代步,亦引致她不得不中途輟學,她的最高學歷僅為國小畢業。杏林子16歲時因基督信仰而改變了對人生的看法,由消極低沉轉為積極樂觀,藉著寫作激勵了無數人的心靈。杏林子致力幫助殘障人士,成立了「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」,實踐「福音」與「福利」的「雙福」理念。她曾獲選為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,並曾被委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。

  力克.胡哲(Nick Vujicic)是澳洲的「80後」青年,天生沒有四肢,十歲前曾三度自殺,都不成功。力克生於基督教家庭,後來他立志不以沒有手腳為恥,更以鼓勵在苦難中的人及引領他們歸主為人生目標。力克走遍世界各地分享他的經歷,又寫了 Life Without Limits: Inspiration for a Ridiculously Good Life、Unstoppable: The Incredible Power of Faith in Action、Stand Strong 等幾本非常勵志的書,幫助了無數人從消沉中重新振作。

  上述幾位都是殘障人士,但神深愛他們,藉著他們的人生感染了萬千生命。傷殘患病也好,健全健康也好,在神眼中都是寶貝,都是耶穌基督犧牲性命所要救贖的人。因此,我們的焦點不在失去健康(absence of health),乃在失去中經歷神的同在(presence of God),主的同在才是平安之源。或許,「失去」才催迫我們尋求主,實是因禍得福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11月28日